2022年度江苏省电子信息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更好发挥电子信息业的支撑、引领、赋能作用,江苏省科协电子信息领域学会联合体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江苏省电子信息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遴选工作,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综合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确定十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发布。
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解决了业内信道模型无法支持交叉频段、交叉场景信道特性仿真的痛点问题,可直接应用于无线信道模拟器、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行业,对我国未来6G标准化、6G空天地海网络的共性理论技术研究与系统融合构建有重大意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飞行器导波结构健康监测与预测技术》。实现了型号应用从无到多机种应用的突破,被应用于5大类飞行器12个型号,支撑了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和保障。2022年,团队研发的结构一体化传感器网络和结构健康监测及预测系统被应用于我国某亚轨道可重复往返运载器空天往返飞行保障,为重复飞行可行性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我国研制世界引领性航天重复使用运载器意义重大。
东南大学研发的《适应于海洋挑战环境下的惯性基位姿测量系统》。能够在系统核心模块总功耗优于2.5W情况下,为处于挑战环境的无人艇提供高精度的姿态自主测量信息,保证其作业效率和精度,给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科研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该项科技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实力。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的刘韵洁院士团队研发的《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的大规模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与应用》。在全球率先提出新型大规模确定性网络体系架构,并攻克基于时隙的传输机理、并发业务流整形机制、高效业务流调度算法三大技术难题;并于2022年在CENI上全球首次实现广域确定性大规模组网部署,覆盖全国除港澳台、西藏之外所有省会城市,及深圳、苏州等发达城市共39个节点,推动从“尽力而为”的传统互联网技术到“确保所需”的新型体系架构的重大变革。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面向互联网黑灰产实时深度感知与溯源对抗技术研究及应用》。针对当前互联网新型犯罪高发、技术手段多样、隐蔽性高等问题,遵循“需求驱动-架构引导-技术突破-系统研制-产业推广”的技术路线,重点突破了“互联网黑灰产敏感要素复杂性、对抗手段多样性、关联溯源不确定性”等难题,提出了一套面向互联网涉诈黑灰产的发掘与溯源的完整解决方案。
苏州大学等单位研发的《大面积微纳智能光子制造与应用》。深入研究并解决了纳米结构器件和集成系统制造方面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形成高精度、跨尺度、绿色化纳米智能制造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进口替代。相关成果应用于新型显示、柔性光电子、信息技术、印刷包装和教育科研等行业,极大促进了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基础光器件的自主可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性能合成石英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半导体光刻系统、高能激光光学器件和超大规模光纤水下声信号传感器岸基阵系统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合成石英制备技术体系,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长距离超低损耗海洋通信光纤关键技术开发》。实现G.654光纤1550nm衰减系数0.153dB/km以下的制备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海洋光纤测试及评价标准,保证海纤的高可靠性性能,实现了G.654系列超低损耗光纤的大规模产业化。项目攻破了长距离、超低损耗、高可靠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国有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紧缺海洋光纤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打破了国外对海洋光纤市场的垄断。
南京大学研发的《高一致性神经形态器件的三维集成及其高准确率类脑计算功能探究》。围绕可应用于类脑智能芯片的3D神经突触器件和神经元器件的材料构筑,深入探究了3D神经形态器件导电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获得了具有高一致性神经突触和神经元器件架构,物理模型和三维集成关键工艺及场景应用等研究成果,在6英寸工艺线上研制出三维神经突触和神经元器件阵列,神经突触和神经元器件的工作一致性可以提升93.6%,器件单元良率达到95%,图像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0.23%,器件的工作速度可以达到纳秒量级,为促进基于3D神经形态器件的类脑智能芯片在AI大模型计算中的产业化应用和新型功能开发、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原理型器件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工业互联网主被动采集探测与AI感知防护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针对当前国际网络空间对抗愈加激烈,工业互联网系统成为网络战主要攻击目标,而我国工控系统内生防御手段不足等现状,首创“大规模全量采集、主被动融合探测、应急微隔离防护”的主动防御框架,提出了一套工业互联网主被动采集探测与AI感知防护技术的解决方案,突破多用户分流汇聚的同源同宿以及设备堆叠情况下的负载动态调整技术;构建了“数字安全+行为安全+物理安全”三位一体的全国产化工业互联网智能泛安全感知体系;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数字幻影技术实现了工业云平滑扩展的场景化安全服务能力。
江苏省通信学会
江苏省计算机学会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
江苏省电子学会
江苏省集成电路学会
江苏省自动化学会
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
2023年11月21日